近期,京东平台上商家货款冻结问题频发,引发广泛关注。诸多商家反映,店铺货款在冻结期满后并未如期解冻,反而以“风险控制”为由被平台再次冻结,导致资金链紧张,经营困难。这一现象不仅反映了电商平台风控机制的运行逻辑,也暴露了商家与平台之间权益失衡的问题。
京东平台货款冻结并非个例,已呈现多发态势。部分商家遭遇“连环冻结”,即首次冻结期满后,系统自动触发新一轮冻结,形成资金“只进不出”的窘境。例如,某服装类目商家称,其账户在2024年12月被首次冻结15万元,原定3个月解冻期满后,不仅未能解冻,反而因“交易异常”被追加冻结8万元新到账款。类似情况在食品、数码配件等类目中也屡见不鲜。
平台给出的冻结理由通常包括“交易数据异常”、“涉嫌虚假交易”、“买家投诉集中”等。然而,不少商家表示经营完全合规,且在冻结前未收到任何预警通知。更让商家困扰的是,申诉渠道效率低下,部分申诉材料提交后30天仍未得到回复,而资金冻结已直接影响采购、发货等日常运营。
京东作为国内头部电商平台,建立严格的风控体系是必要的。其采用的智能风控系统通过算法监测交易频率、退款率、评价内容等数十项指标。当系统判定店铺存在刷单、售假或纠纷率过高等风险时,会自动触发资金冻结机制,以防止问题商家卷款跑路。
然而,这种自动化决策也存在明显的缺陷:首先,算法模型可能存在“误伤”,将正常的促销活动或季节性销售波动误判为异常。其次,缺乏人工复核环节,系统判定后直接冻结,商家难以进行及时申辩。再次,冻结周期设置不合理,部分类目商品的回款周期长于冻结期,导致商家资金周转困难。某母婴用品商家就因大促期间订单激增被系统判定“异常”,尽管提供了全部物流凭证,资金仍被连续冻结两轮,最终不得不借贷维持运营。
《电子商务法》第三十一条规定,平台应当明确交易资金保存和支付机制,不得无故扣押款项。中国消费者协会专家指出,平台虽有权进行风险管控,但必须遵循“比例原则”:冻结范围应与风险程度相匹配,冻结期限需合理,且应建立畅通的申诉渠道。
实践中,商家维权面临诸多挑战:一是平台服务协议中通常包含宽泛的风控条款,商家入驻时已点击同意。二是举证责任倒置,商家需自证清白而非平台证明违规。三是司法救济成本高昂,小微企业难以承受诉讼的时间成本。2024年,某3C配件商家起诉京东不当冻结的案件,虽最终胜诉获赔,但耗时11个月,期间店铺已实际停业。
货款冻结乱象已产生连锁反应。部分商家开始多平台分散经营以降低风险,也有供应商要求现款现货,推高整体交易成本。中国电子商会近期调研显示,超过六成受访商家将“资金安全”列为选择平台的首要考虑因素,甚至高于流量支持和佣金比例。
为改善现状,业内建议多管齐下:
面对可能出现的冻结风险,专业律师建议商家采取以下防范措施:
某家居品牌负责人分享经验:在首次冻结后,他们调整运营策略,将日订单量控制在系统警戒线下,同时每周导出交易数据自查,半年内未再触发风控。这表明商家主动适应平台规则,也能在安全区间内维持经营。
平台经济已进入精细化运营阶段,如何在保障交易安全与维护商家权益之间找到平衡点,需要平台、商家、监管方共同探索。京东作为行业领导者,其风控政策的优化方向,或将影响整个电商生态的健康发展。对于商家而言,理解规则底层逻辑、增强合规经营能力,才是抵御风险的根本之策。